close

 

書店不是圖書館-關於獨立書店的經營與迷思 




想像中的獨立書店

提到獨立書店(又或稱人文書店、小眾書店、特色書店),不少愛書人與文藝人士腦中浮起的想像,約莫是老闆一派文士,理想滿懷,不在乎盈虧;店員(即便只是工讀生)對於店內藏書了然於胸,且可以和客人侃侃而談世界名著;店面不大,隱藏在巷弄之間(或樓上/地下室等店租便宜之處),但卻是什麼奇怪難找的冷門書居然都有;沒有豪華氣派的裝潢,但是肯定能給人滿滿的感動;往來無白丁,隨便抓住一位客人都可以聊書聊得很盡興。

近幾年,永和的小小書房與淡水的有河Book,堪稱最具話題性的獨立書店。不少知名藝文人士、大小眾媒體、網路部落客紛紛暢言蒞臨這兩家獨立書店的愉悅體驗。在這個出版長期停滯,實體書店蕭條,網路書店崛起的時代,就連大型連鎖書店都顯得經營困難,中小型連鎖書店紛紛縮減門市的時代,竟然還有人敢跳進來開獨立書店,而且專攻文學/詩等出版類型的銷售,實在一則以喜,一則以憂。

喜的是,台灣依然有對於書籍和閱讀充滿熱情的人;憂的是,獨立書店的業績與經營走向問題。

獨立書店,特定生活風格/身分認同者的購書場域

新成立的獨立書店,選擇遠離書店群聚的書街(重慶南路或公館師大周邊),深入市井。雖然,店租可能因此較為便宜,但來客數卻因為不具備群聚效應而大打折扣。

新興獨立書店的經營,似乎以書籍主題作為訴求特點,店主各有偏好、想要推廣販售的書籍類型,像小小的文學,有河Book的詩。

姑且不論其讀者群的大小,與讀者登門造訪所必須支付的機會成本,單就閱讀是一種雜食行為來看,以太過侷限的書籍主題作為獨立書店的核心商品,且還座落在遠離書街的地方,其實是經營與銷售的重大致命傷。

老字號的獨立書店,像唐山、女書店、晶晶、台灣ㄟ店、雅典,和新成立的獨立書店最大的分別,在於這些獨立書店以「目標讀者」的身分認同/生活風格來規劃藏書架構。例如唐山的人文社科,女書店的性別/女同志,晶晶的男同志,台灣ㄟ店的專賣與台灣相關書籍,雅典的專賣藝術圖書。

這些獨立書店並不嚴格侷限自己的店面藏書類型,而是審思,我所開設的這家獨立書店,目標讀者是什麼樣的人?他們擁有什麼樣社經地位?職業收入狀況?閱讀興趣?生活型態?購書習慣?再回頭尋找合適其目標讀者的閱讀類型。舉例來說,十年前的唐山幾乎看不到企管類叢書,如今企管書中偏人文與社會趨勢議題的書,也會被收納,因為讀者有需要,且並不違背其人文閱讀的經營主旨(商管是很重要的閱讀類型,但長年被台灣以藝文/左派主導閱讀的潮流給邊緣化,甚至污名化)。

我認為,一般人對獨立書店最大的迷思,是搞混了書店與圖書館的定位。想以書店取代圖書館。圖書館有必要搜集天下好書而藏之,即便某一本書二三十年才有人出界一次,圖書館還是會典藏。至於書店,能夠大幅陳列專營的書籍類型固然可喜,但若獨立書店的店主希望透過陳列一年都都賣不掉一本的超冷門「好」書,突顯自己書店的定位、品味、格調,恐怕就搞錯獨立書店的精神了。

獨立書店的存在,與其說是為了完整陳列某一種書籍類型,方便想找某一種類型之書籍的讀者,還不如說是為了服務某一種「生活風格」、「身分認同」者的閱讀需求所成立的書店。也就是說,獨立書店並不僅屬於人文範疇,商管、漫畫都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書店(廣義來說,簡體書店、二手書店、低價書店、漫畫專賣店,也都是獨立書店。只要是經營型態與大型連鎖書店不同,鎖定專門族群提供服閱讀相關之產品銷售服務)。

獨立書店的群聚-互補且降低消費者的購書成本

由於獨立書店規模不大,訴求客層較精,來客數較少,最好緊臨書街,可靠書街群聚人氣增加來客數。另外,也能和其他書店業者互通有無。例如,有讀者上門買某一本書我剛好賣完時,可以先向其他書店調撥,以現批方式買回來滿足客戶需求。若只有自己一家書店,客人買不到書就只能訂書,加上地點偏遠(取書不意),客人可能放棄訂書,並且選擇放棄在該店購書的意願。

絕大多數讀者都是雜食性動物,沒有人只閱讀某一種類型的書,因在在書籍採買上,若不能一次購足,將會嚴重傷害其重複上門的意願。

雖然,國外的確有以單一種書籍類型作為獨立書店的經營項目,像是旅遊書的推理書的,但畢竟是極少數,且出現在歐美等出版先進國,經營上也備感艱辛。即便是閱讀發達國家日本,在經營單一書種之獨立書店時,也非常小心,像池袋西武百貨的Libero書店裡,有一家專賣詩的店中店(獨立陳列、結帳),也不敢貿然獨立店面,而是採開在連鎖書店中的特色小店之模式,將營運成本適度轉嫁,又透過Liebro的規模聚集讀者,才能支撐下來。

此外,獨立書店並不代表不賣暢銷書,這也是很嚴重的迷思。精確一點來說,獨立書店有自己的暢銷書單,而這份書單和連鎖書店的暢銷書不太一樣。之所以能夠出現有別於連鎖書店的暢銷書,可能是獨立書店採購慧眼獨具,知道自己書店的客人可能會喜歡哪些書,因而在新書問世時大量下單、大堆陳列。再透過獨立書店群具同質性消費者的效益,催生出自己的暢銷書。

即便是獨立書店,也會有自己的暢銷書。我還記得當年在唐山打工時,政治學經典《想像的共同體》問世時,店長一次的採購量是50本,且還不斷追補書。其熱賣程度凌駕連鎖書店旗艦店。想要經營獨立書店,必須能夠在出版書籍中找出屬於自己的熱賣暢銷商品,驚準的推荐給客人,靠這些符合書店性質的好賣書拉高營業額。

服務親切,懂書不是獨立書店的強項

不少人抱怨連鎖書店的店員只懂用電腦找書,找不到就請客人訂書,非常不懂書,也沒有人文氣息。反觀獨立書店的老闆/店員,非常懂書,問什麼書都能侃侃而談,實在令人愉悅。

其實,書店做為賣場,客人詢問書籍的頻率不算高,聘請懂得以最理性化的方式替客人找到書的店員,是最符合經營成本的事情。再者,店員懂書一點都不難訓練,只要懂了書店商品陳列架構,又是自己經手上下架的書,就會有印象,客人詢問時,多半能夠給予親切的引導。如果書店不提供此項服務,多半和書店的經營定位有關,而和店員是否「很笨」、「不懂書」無關。因此,只要經營者願意,即便大型連鎖書店也可以提供獨立書店才有的親切和「懂書」服務。

複合式經營,創造獨特體驗的閱讀空間

獨立書店的店面裝潢可以很簡陋,但是整個空間、商品陳列、動線,一定要有自己專屬的強烈風格,可以勾起目標族群的共鳴的閱讀氛圍,例如唐山在地下室,且下到地下室時有頗多小眾藝文團體的海報文宣,主要推薦書籍全是社科人文讀者一定會翻翻的書,但也不會只有社科人文書。

為了創造書店營收,獨立書店可以複合式經營或者出租/空間、空間氛圍的消費/體驗作為輔助,像是古書、二手書買賣,經營網路書店(古書或冷門書可透過網路販售,效果非常好),舉辦活動(簽書會、演講、電影欣賞、朗讀、讀書會),販售飲料餐點等等,刺激客人上門,不買書也能買其他的服務。

說穿了,獨立書店其實是靠販售特定生活風格(所需之閱讀)維生的書店經營型態,並不是書店小小的,老闆/店員很懂書、人文氣息很重,書店開在樓上/地下室,裝潢很簡陋,賣的書很冷門,就叫獨立書店。若不能認清事實,即便理想再崇高,還是得被迫面對業績經不起虧損的話,恐怕只有結束營業,或者另覓副業收入以彌補本業虧損,那就太可惜了!


作者:王乾任 轉載:http://www.tpi.org.tw/User/uPublish.aspx?parentid=101
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u168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